7月17日,走进山东明兴金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制造车间,各种高端装备尽现眼前。公司监事会主席刘丙涛站在一台仪器前向记者介绍,“这是我们从全球最大供应商海克斯康购置的一台三坐标测量仪,是全省最大的平台式三坐标。”
据了解,该仪器大多数都用在不锈钢铸件的尺寸检测,可检测单件重达6吨的产品,其检测精度为千分之一毫米,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/4,为世界领先。
为推动新旧动能转化,山东明兴金属科技公司专门从工信部聘请智能制造专家,设计打造全链条智能车间,推动企业朝智能化、环保型、高端化方向发展。
“以前,全是人工铸件,五六个人抬着200公斤重、盛有铁水的浇包进行浇注,铁水温度超过1600度,工人必须穿着隔热服,在温度为四五十度的车间内工作。”刘丙涛说,“现在好了,不仅机器替代了人工,产能也提高了一倍。”
目前,公司已发展成为省内顶级规模的集熔模铸造、砂型铸造、机械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绿色环保型制造企业,并在新三板成功上市。
近年来,新泰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突破口,不断推动工业公司转型升级,制定了《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发展三年行动计划》,实施“百企百亿”、“智能+技改+互联网”工程,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生态体系。
为了引进更多高端智能制造项目,新泰对外实施高校+政府、高校+政府+企业、企业+高校、企业+专家四种模式,建成12家产业研究院,引进各类创新团队56个,进行成果转化106项,实现了“一个产业一个研究院”。
对内带领企业采取自建、共建、异地建等措施,通过分类管理、分层培育,推动“一个企业一个技术中心”建设,目前,全市规模以上企业、70%以上的小企业都设立了技术中心。
今年7月刚刚投产的新泰补天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,是一家专门从事聚氨酯保温板材及建筑板材的高端制造企业。
公司成立之初,就与山东理工大学合作成立研发部,并耗资5.2亿元 ,将其共同研发的绿色环保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应用技术买断,其核心技术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“颠覆性技术革命”。
“这项技术使我们在板材生产的全部过程中,不产生氯氟化合物,真正的完成了绿色制造。”公司副总经理骆超满脸骄傲地说。
更令他骄傲的是,他们从欧洲引进最先进的连续板材生产线,实现成型、发泡、切割等6个环节的自动化。
“尤其我们的发泡机能够对原材料实行在线控温,保证了板材生产的最佳环境。”骆超和记者说,现在他们10个人的班组一天的生产量,比过去30个人一天干得还要多。
据了解,这是目前国内最长、自动化程度最高、使用工人最少,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最低的板材生产线。
“智能化的好处都能看得见,但不少企业下不了决心。政府一定要通过政策引导、典型示范和金融创新等多种手段,帮企业实现智能化升级。”新泰市工信局局长陈兴波介绍到。
面对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挑战,新泰一方面加快5G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制定《新泰市5G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》,到2020年底,建设5G基站600个,实现商业聚集区、党政机关办公区、产业园区等重要功能区域5G网络信号基本覆盖。
另一方面建设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公共服务平台、设立了1亿元智能制造产业基金,每年列支2000万元对智能化改造项目予以奖补、贴息。目前,政府、社会资本、企业投入智能化技改的资金超过50亿元。
去年,山东润通齿轮集团有限公司在实施高端精密齿轮智能制造项目中,急需1.5亿元设备购置资金。
了解这一情况后,新泰市财政、工信等部门优先整合了1590万元,为企业解决了燃眉之急,后又帮企业积极申请泰安市重点企业财源建设基金,成功获批1.5亿元,帮企业建设十条柔性智能生产线。
“现在我们设备升级了,企业产能上去了,第一个要感谢的是地方政府,多亏了他们雪中送炭。”总经理李明东满怀感恩地说。
如今,新泰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名号已在全省打响。该市曾在全省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推进会议上,作为唯一县级单位做典型发言,“新泰模式”获得省、市推广学习;在全国产业互联网与数字化的经济大会上发布新泰工业APP。
目前,全市已建成接近或达到工业4.0工厂8个,20余家企业正在智能化改造, 67项技术改造项目列入山东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库,57个项目列入泰安“双百工程”。
其中,康平纳“筒子纱智能染色”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,特变鲁缆、润德生物、山能重装新汶分公司列入省首批“现代优势产业集群+人工智能”试点示范企业。(大众报业·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言明 刘涛 通讯员 李秀波 赵洁 报道)